黄石这片神奇的土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3000年前,一炉明火在黄石铜绿山点燃。带着一份神秘和向往,长江有色金属网定于8月25日至27日组织铜企到黄石进行铜产业链参观学习考察。欢迎全国各地铜行业人士报名参加。
有一座城市,有3000多年的冶炼史,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敢为人先的人们用条条井巷和熊熊炉火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有一座城市,曾是“工业粮仓”,是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的城市,是他“骑着毛驴也要去看看”的地方;
有一座城市,是湖北省继武汉之后第二个建市的地级市,是沿江开放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城市,是湖北省首个拥有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的地级市,是湖北省对外开放格局中对接“中三角”、“长三角”的前沿阵地;
有一座城市,是一座“点石成金”的创富之城,曾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称号,城市信用指数高居全国前三强,亲商、利商、暖商、敬商的氛围浓厚;
有一座城市,雄心澎湃,壮志飞扬——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转型升级,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是湖北区域性增长极,政风之变、环境之变、城市之变,渐入佳境。
这座城市,叫黄石。
筚路蓝缕的先民们斧劈刀削,披荆斩棘,谱写出壮丽的矿冶文明华章。
走进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紫色的铜草花迎风摇曳。3000多年前,湖北黄石先民就是根据这些紫色的花,判断出铜绿山上的铜矿资源,并用超凡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将其采掘利用。
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高超的炼铜技术,让铜绿山地区成为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夏王启取铜绿山铜材铸成九鼎,成就“问鼎中原”的历史佳话;商王武丁南征铜绿山大获全胜,得到了大量的铜材、大龟等贡品;周昭王两次亲征讨伐鄂国,争夺铜绿山青铜冶炼场的青铜;楚王熊渠灭鄂以后,次子熊红定都鄂王城,夺取了铜绿山青铜冶炼场,为楚国日后强大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商州周都”到“汉唐铁镇”,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熊熊锻造之火始终燃烧。隋唐时期“大兴炉冶”,将冶炼地改名为大冶。据历史学家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撰写韩愈父亲韩仲卿碑文《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中写道:“铜铁曾青,未择地而出。大冶鼓铸,如天九神。既烹且烁,数盈万亿……”热情洋溢地赞颂了黄石矿冶业的发展盛况。
宋朝建立后,黄石地区的矿冶业进一步发展。北宋苏轼曾泛舟磁湖,目睹“日日热浪扑面,夜夜霞光冲天”的冶炼景象,发出了“磁湖之石皆类磁石”的感慨。
明朝初期,黄石地区的铁冶业又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官铁年总产量为1800余万斤,湖广的“兴国冶”(阳新、大冶)、黄梅冶和江西的进贤冶产600万斤。
翻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一代名臣张之洞、官办商人盛宣怀,在黄石的土地上兴办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重工业企业“汉冶萍联合公司”,黄石成为与武汉遥相呼应的“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江南工业重镇,拉开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序幕。
湖北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电厂、最早的煤矿、最早的股票都诞生于黄石,悠久的工业文明,孕育了华新水泥、大冶铁矿等5家百年老字号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黄石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成为共和国的“工业粮仓”。毛主席说“即使骑上毛驴也要去黄石看一看”。1953年和1958年,毛主席曾两次视察黄石工业,由此可见,黄石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黄石地下蕴藏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达78种之多,金矿储量位居全省第一,银矿储量占湖北省的一半,铜矿储量占湖北的95%,硅灰石储量高居世界第一。丰富的矿产资源,促生出了这座城市异常发达的采掘冶炼工业。新中国成立后,铁、铜、煤、建材矿山遍布黄石市域全境,成为各业之首。自1950年建市以来,黄石累计向国家贡献近2亿吨铁矿、80万吨铜精矿、6000万吨原煤、5。6亿吨非金属矿,直接上缴利税超过300亿元。
当矿井不再喧嚣,当机器归于平静,一处处工业遗址,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先辈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特质,更成为黄石崭新的城市名片。
黄石全境呈群落式分布地质遗迹与矿山遗址有2000多处,最具代表性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露采遗址、华新水泥遗址、源华煤矿遗址是目前我国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工业遗产。
炉火不断,生生不息。在黄石这片大兴炉冶的大地上铸就出的中华民族灿烂的青铜文明,为黄石人民重振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财富。

长按识别或扫一扫微信,报名参加商务考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