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人形机器人产业:从马拉松赛事看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博弈​​

​​人形机器人产业:从马拉松赛事看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博弈​​

   来源:

在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钟完赛,峰值速度达12km/h,其采用的刚柔耦合腿部结构与液冷散热技术,验证了国产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的突破。相较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部分机器人需吊装辅助,本次赛事标志着国产人形机器人首次实现高强度自主运动闭环。

会员升级 会员权限:查看全网产业数据、市场分析、调研信息 服务期限:自购买日起1年(数据类产品不支持退货退款。)
价格:¥ 元/年
-
+
支付方式:
注:支付过程中浏览器会有几次跳转,支付完成之前请勿关闭浏览器,否则可能造成支付失败
确认订单

一、赛事启示:技术跃迁与产业阵痛并存​​

​​运动控制能力验证​​

在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钟完赛,峰值速度达12km/h,其采用的刚柔耦合腿部结构与液冷散热技术,验证了国产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的突破。相较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部分机器人需吊装辅助,本次赛事标志着国产人形机器人首次实现高强度自主运动闭环。

​​技术短板暴露​​

​​ •续航与散热​​:多数参赛机器人需每40分钟换电,且依赖风扇喷洒散热剂,反映电池能量密度(当前约200Wh/kg)与热管理技术尚未达标;

​​ •自主决策局限​​:机器人仍依赖GPS信号跟踪,复杂路况下路径规划准确率不足85%,与人类运动员动态避障能力差距显著。

​​产业意义​​

赛事通过高曝光直播推动公众认知,类比2012年特斯拉Model S发布对新能源汽车的启蒙作用。IDC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进入“应用验证-技术突破”双向循环,赛事成为产业里程碑事件。

​​二、产业进程:从实验室到量产的临界点​​

​​技术突破​​

​​ •AI大模型赋能​​:英伟达GR00T模型与国产DeepSeek大模型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优必选Walker S1在比亚迪工厂完成精密装配实训,故障率降至0.3%;

​​ •硬件国产化​​: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步科股份空心杯电机等核心部件成本下降30%,推动整机成本突破10万元门槛。

​​商业化探索​​

​​ •工业场景先行​​:特斯拉Optimus在特斯拉工厂实现搬运、质检等任务,生产效率提升20%;优必选Walker S1在汽车总装线完成协同分拣,单台替代3名工人;

​​ •特种应用突破​​:宇树科技消防机器人参与天津港危化品泄漏处置,耐高温达800℃,续航1.5小时。

​​政策驱动​​

​​ 国家战略​​: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2027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 地方落地​​:北京亦庄规划九大应用场景(如医疗、教育),释放超万个岗位需求,配套50亿元采购基金。

​​三、市场争议: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的再平衡​​

​​股市表现解析​​

​​ •指数波动​​:中证机器人指数自2024年9月24日累计上涨39.61%,但2025年2月27日以来回调20.32%,反映市场对量产进度(原预期2025Q4)的担忧;

​​ •资金动向​​:机器人ETF(159770)近60日净流入38亿元,净流率243.83%,显示资金逢低布局意愿强烈。

​​估值逻辑重构​​

​​ • PS估值法失效​​:头部企业(如优必选)PS从2024年的25倍降至12倍,市场转向PSG(市销率增长率)模型,纳入技术迭代速度权重;

​​ •对标新能源汽车​​:参考2019年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前板块回调35%后反弹120%,人形机器人当前估值具备安全边际。

​​四、核心矛盾:技术验证期与产业化预期的博弈​​

​​乐观派观点​​

​​ •成本曲线陡峭化​​:2025年国产谐波减速器成本降至日本产品的1/3,推动整机成本曲线下移;

​​ •政策红利释放​​:深圳、重庆等地对采购人形机器人企业给予15%所得税抵扣,加速场景渗透。

​​谨慎派担忧​​

​​ •技术成熟度​​:当前人形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仅500小时,远低于工业机器人20,000小时标准;

​​ •生态壁垒​​:特斯拉FSD自动驾驶系统与Optimus深度耦合,国产厂商面临“操作系统-硬件-应用”全链条生态竞争。

​​五、未来展望:三阶段发展路径​​

​​2025-2026年:专用场景突破​​

​​ •工业制造​​:汽车焊接、3C装配场景渗透率或达15%,单台替代成本回收期缩短至2年;

​​ •特种作业​​:消防、核电站巡检等场景订单放量,2026年市场规模或突破50亿元。

​​2027-2030年:家庭服务普及​​

​​ •情感交互​​:脑机接口技术突破推动养老陪护机器人渗透率超5%;

​​ •成本拐点​​:规模化生产使整机价格降至5万元以下,家庭购买力阈值突破。

​​2030年后:通用智能进化​​

​​ •具身智能革命​​:多模态大模型实现“类人认知”,人形机器人成为AI终极载体;

​​ •社会重构​​:全球劳动力替代率或达10%,催生“人机协作”新经济形态。

​​六、投资策略:把握“硬件先行+场景验证”主线​​

​​核心标的​

​​ •上游硬件​​: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市占率45%)、步科股份(空心杯电机国产替代);

​​ •中游本体​​:优必选(港股)、博实股份(石化场景机器人);

​​ •下游应用​​:拓斯达(工业场景集成)、九号公司(服务机器人)。

​​风险对冲​​

​​ •技术迭代风险​​:关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如天奇股份研发费率12%);

​​ •政策波动风险​​:跟踪各地补贴政策落地进度(如北京亦庄50亿元采购基金)。

​​结语​​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技术验证期”向“产业化过渡期”的关键转折,短期赛事争议不改长期技术革命本质。正如2012年特斯拉Model S的续航焦虑最终被超充网络解决,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散热、成本等问题亦将在规模化中迭代。建议投资者以“3-5年周期”视角布局,重点关注技术突破快、场景落地明确的细分龙头。

(数据来源:IDC、工信部、企业年报、赛事公开资料)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机器人

有色云app(ios)
有色云app(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