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有色知识 > 带你涨姿势 镍铬合金钢的前世今生

带你涨姿势 镍铬合金钢的前世今生

   来源:

镍铬钢俗称不锈钢,是20世纪冶金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镍铬钢俗称不锈钢,是20世纪冶金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科学家Harry Brearley受英国政府军部兵工厂委托,研究武器的改进工作。那时,士兵用的步枪枪膛极易磨损,Brearley想发明一种不易磨损的合金钢。最终,Brearley发明的不锈钢于1916年取得英国专利权并开始大量生产,至此,不锈钢开始风靡全球,Harry Brearley也被誉为“不锈钢之父”。
其实,镍铬合金钢的发明过程中,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冶金学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法国L.B.Guillet教授堪称是第一个从冶金学和力学角度研究不锈钢的人。他于1904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有些属于现代马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的合金。他于1906年发表的铁-铬-镍奥氏体合金的研究成果,化学成分与奥氏体不锈钢相似。德国的Philip Monnartz 1911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发现了钢中铬含量不小于12%并控制碳含量时的钝化现象,揭示了不锈的原因。
以下着重就几个对不锈钢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商用不锈钢牌号的发明做简要介绍。
铁素体铬不锈钢的发明——美国Dantsizen,1911年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试验室的Christian Dantsizen,1911年为电灯泡用引线成功研发了含铬14-16%、碳0.07-0.15%的合金(著名铁素体不锈钢430的前期),并于1914年用于制造蒸汽透平机叶片。
法国Albert M. Portevin 1911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包括含铬17.38%、碳0.12%的合金(即后来著名的铁素体不锈钢430)。
法国L.B.Guillet 1904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属于铁素体不锈钢的合金。
奥氏体铬-镍不锈钢的发明——德国克虏伯Edurard Maurer、Benno Strauss,1912年
德国克虏伯(Krupp)钢厂研究试验室的Edurard Maurer、Benno Strauss这两位冶金学家1909-1912年对铬-镍钢进行研究,研发了含铬20%、镍7%的V2A合金(奥氏体不锈钢304的初型),1912年成功申请获得该发明的德国专利,并于1914年交由化工用户制成实物展出。
此前,法国L.B.Guillet与Geisen已研究出与奥氏体不锈钢相似的合金。
1924年,英国Firth Brown实验室的William A. Hatfield 发明的304不锈钢(含铬18%、镍8%,简称“18-8”),是对V2A的改进,后来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不锈钢。
马氏体铬不锈钢的发明——“不锈钢之父”Harry Brearley,1913年
在英国谢菲尔德两家钢厂联合成立的Firth Brown实验室担任首届主任的英国分析化学家和冶金学家Harry Brearley,在为研究解决来复枪管腐蚀和结垢问题的过程中,于1913年8月20日冶炼了一炉含铬12.86%、碳0.24%的钢(马氏体不锈钢420的雏形)。但这种钢被证实对来复枪管性能的改进并不理想,后于1914年成功被当地刀具厂用于制造刀具。所制造的刀具上还首次冲压上了含有“stainless”的字样。这种钢广泛受到当地刀具业的欢迎,并成功取代原先使用的碳钢材料。这是不锈钢在全球首次实现商业化生产,因而Harry Brearley被誉为“不锈钢之父”。Harry Brearley先后于1915年、1916年在加拿大、美国取得该发明的专利权。
法国L.B.Guillet 1904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属于马氏体不锈钢的合金。
双相不锈钢的发明——瑞典阿维斯塔铁厂,1933年
1927年,美国钢公司的Bain和Griffiths首先发现了双相组织。1933年,瑞典阿维斯塔铁厂首次研制出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453E和453S(相当于后来的AISI329)。1935年,Unieux实验室发现奥氏体不锈钢中含有铁素体时,其耐蚀性会明显改善,从而获得了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的专利。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开发出第一代双相不锈钢AISI329。
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发明
1929年,卢森堡的William J. Kroll发现沉淀硬化不锈钢。1945年,美国Carnegie-Illinois钢公司冶炼第一炉商用沉淀硬化不锈钢“Stainless W”。1946年,美国R.Smithetal成功研制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17-4PH。1948年,美国阿姆科公司(Armco Steel)成功开发17-4PH及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17-7PH、PH15-7 Mo等。

不锈钢 镍铬合金

【免责声明】此文章仅供读者作为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出于传递给读者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长江有色金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