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国内财经 > 净利暴涨662%!道氏技术“赌赢”固态电池材料

净利暴涨662%!道氏技术“赌赢”固态电池材料

   来源:

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1.57亿元,同比飙升662.33%,扣非净利润1.21亿元,增幅333.47%

会员升级 会员权限:查看全网产业数据、市场分析、调研信息 服务期限:自购买日起1年(数据类产品不支持退货退款。)
价格:¥ 元/年
-
+
支付方式:
注:支付过程中浏览器会有几次跳转,支付完成之前请勿关闭浏览器,否则可能造成支付失败
确认订单

近期,道氏技术(300409.SZ)交出的一份“逆势增长”年报,激起千层浪。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1.57亿元,同比飙升662.33%,扣非净利润1.21亿元,增幅333.47%。

在新能源产业链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家从陶瓷釉料起家的企业,如何用十年时间完成从“传统制造”到“全球新材料方案商”的跃迁?

其业绩狂飙的底层逻辑,或许藏着中国新能源材料企业破局的关键密码。

​​海外版图重构:65%营收背后的全球化野望​​

年报最亮眼的标签,无疑是“海外业务占比超65%”这一数据。在锂电材料板块,道氏技术的三元前驱体出口量逆势增长52%,突破3万吨,远超行业平均增速。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公司以刚果(金)子公司MJM和MMT为支点的资源布局——钴中间品产量同比暴增227%,阴极产量突破4万吨,叠加铜价高位运行,直接拉动了利润弹性。

碳材料领域,单壁碳纳米管导电剂已通过日韩头部电池厂商测试并实现供货,硅碳负极材料则打入消费类电池供应链,海外高端市场突破初现锋芒。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全球化战略的“立体化”布局:在韩国成立合资公司辐射欧美市场,在非洲建设高冰镍项目锁定上游资源,陶瓷墨水产品则借“冰晶系列”攻入欧洲建陶市场。

这种“资源+技术+市场”的三维联动,让道氏技术成功跳出了国内产能内卷的泥潭。

​​技术深水区:单壁碳纳米管与固态电池的“破壁之战”​​

在新能源材料的技术竞技场上,道氏技术的研发投入正在向“无人区”挺进。年报披露,

公司单壁碳纳米管(SCNTs)的纯度、比表面积等核心指标已比肩国际竞品,金属杂质含量甚至优于进口产品。

这项被称为“导电剂皇冠”的技术,不仅是4680大圆柱电池和半固态电池的刚需材料,更以每吨超千万元的价格构筑起利润护城河。

而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于固态电池材料布局。

通过整合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高镍三元前驱体等技术,道氏技术已形成覆盖正极、负极、电解质的全材料解决方案。

其硅碳负极材料已送样30余家电池厂商,单壁管浆料产能预计在2025年底扩至10吨/月,直指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制高点。

​​传统业务新叙事:陶瓷墨水的“冰晶革命”​​

当市场聚焦新能源业务时,道氏技术的传统陶瓷材料板块正在上演“老树开新花”的戏码。

年报显示,陶瓷墨水在非洲、中东的销售增长20%,并携“冰晶系列”晶体材料首度打入欧洲市场。这款通过纳米级晶体结构调控实现光学性能突破的创新产品,不仅将建陶装饰精度提升至微米级,更以每吨超百万元的售价改写了行业利润结构。

这种“传统+新兴”的双轮驱动模式,恰恰体现了道氏技术的生存智慧——用陶瓷业务的稳定现金流反哺新能源研发,又以新材料技术反哺传统产业升级,形成独特的“创新飞轮”效应。

​​隐忧与挑战:1.08亿资产减值背后的转型阵痛​​

辉煌数据之下,年报中1.08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犹如一记警钟。这背后既有三元前驱体行业产能过剩的阴影,也暴露出公司在新旧业务切换中的管理挑战。

值得肯定的是,公司通过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减少、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长105.9%等举措,展现出较强的风险管控能力。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道氏技术的狂飙突进绝非偶然。从刚果(金)的钴矿到韩国的合资工厂,从佛山实验室的纳米管到欧洲建筑里的“冰晶”瓷砖,这家企业用十年时间编织出一张横跨四大洲的技术商业网络。

在新能源材料国产替代与全球化博弈并行的时代,这种“技术深耕+全球运营”的双重能力,或许正是中国制造突围的核心密码。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新能源